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如何用好棉纺全自动联合设备

来源:作者:时间:2012.09.28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高端技术和设备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要尽快缩短这种差距,一是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通过对设备消化吸收、创新,实现纺织生产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我国纺织企业在“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期间,基于棉纺厂的成本的快速上升,尤其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进半自动设备及全自动联合设备成为部分棉纺厂新需求。这也促使纺机企业迎头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加大力度生产国产全自动联合设备,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目前,在政策层面上我们已经打开了引进关键高端主机设备的通道,如精梳机、自动络筒机、部分清梳联、全自动落纱细纱机、浆纱机、高速织机等设备的引进推动了我国纺机设备快速发展。纺机厂也通过引进高精度三维智能机床母机、金属材料加工处理技术、电子工控系统及其器件等技术和设备,通过与外资合作、仿制、自主创新,使我国整体制造业明显提高。

  好设备如何才能更好发挥效用?

  完善的技术管理做保证

  使用全自动设备的前提是故障率一定要完全满足生产需要、可靠性要好。只有完备的技术管理才有可能开好先进设备。

  在设备技改、更新换代方面,纺织企业要量力而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先走一步,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引进中快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但是纺织企业在引进中一定要考虑完全引进全套自动化联合设备能带来多大效能。

  全自动联合设备的价格因素也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方面。目前,进口设备价格至少比国内高出2倍以上,如15台青泽360细纱机(1200锭)的细络联流水线总投资在6000万元左右,按万锭投资3000万元计,可以粗略估计:如果全部做精梳40支纱,万锭年产量大约1100吨,每吨纱纯利润如果能达到4000元,纱的利润约440万元;考虑节约人工20人,年工资平均2.5万元,工资节约50万元,万锭总利润接近500万元,投资金额大概6年可回收。但目前市场不景气,每吨纱线的利润能有1000多元就不错了,能达到4000元/吨价格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回收期很难预计。现在,我国的自动化工控技术,虽然在成套产品的制造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但在改造和系统集成方面已日趋成熟。尤其是软件设计,往往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虽然使用国产设备进行改造成本只是全进口的几分之一,但是配件和维护的成本也要低得多。因此在引进设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企业选用设备同样不能忽视“人机配套”(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与先进设备的应用关系)问题,不能忽视高折旧带来的成本问题和市场衔接问题。纺织产业的高负债、大投入、市场未衔接而被债务压垮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尽可能做好风险评估和市场预测。经济实力欠强的企业,应该选择国产改造与关键件进口相结合的自动化之路。目前大多数企业应该通过整合纺机与纺厂资源优势、整合人才优势、根据产品市场需求打造品牌,同时也要进行新一代技术改造,使装备达到国际较为先进水平。

  实例一

  裕丰纺织厂引进细络联使用了一年,其相关指标并没有达到外商的承诺预期。他们使用的是青泽360细纱机(1200锭)连接萨维奥24锭自动络筒机。原期望是锭速达到2万转/分钟左右,结果一年下来仍然只有1.6万转/分,连1.7万转/分都难以坚持。设备的集体落纱时间及重新启动开车的小纱断头率并不比国产同类设备水平好到哪里。技术人员在生产中往往要考虑细纱、络筒在生产过程出现的不良成形纱、质量问题纱、络筒未退完的纱、清理纱管上剩余的纱等情况处理。该机型只要细纱机出现故障停机,则自动络筒就无法工作;而自动络筒出了故障就影响整体生产。

  设备在开车半年内几乎没有消停过,尤其细纱与络筒连接装置的机械与电气等较为复杂的部分。据说该设备开发时间不长,还有不少需进行改进的地方。现在的生产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操作性化,即使是进口部件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设备的连接机构运用大量光电管、传感器、电磁阀、气动部件、运输带等,稍有清洁不良或部件本身质量原因就会影响前后正常衔接,降低生产效率。所以,可以看出元器件与安装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像电磁阀、光电管等半年内就有损坏,往往可能不是什么大毛病却不能正确判别造成停机影响生产。而且,先进设备重点是掌握电脑程序运作、电气系统的维修,而在一般企业中这种人才是稀缺的特种人才。  

  实例二

  十多年前,我去过苏州园区一家装备有德国粗细络联合机的外资企业。企业在当时用人少,但万锭也要30人左右。他们的营销做法是棉花从国外进口(后来逐渐用国内棉花)做成纱全部出口,产品为单一J32支纱,在当时效益较高,应该说是佼佼者。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其效益有所减缓。不过后来他们自己搞深加工,做成品牌出口,继续占领优势。而山东某厂,用引进细纱机(带有POLAR E-1纱管清理及转换装置机构直接连接萨维奥自动络筒机)纺纯棉纱锭速可达1.9万转/分。但据说必须用100%新疆长绒棉,如果改用新疆细绒棉,锭速一般则为1.6万转/分左右。在当前新疆棉与进口棉差价每吨高出约4000元左右情况下,就算提高20%产量,市场售价也难以弥补造成的原料成本损失。

  如何在使用中维护好设备?

  引进高级管理人员是关键

  我们在引进设备后往往缺少系统、科学、全面对技术、操作、管理等进行培训和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某国企凡引进某国的设备都有一定比例的各层次人员到该国生产设备厂家对口学习。现在基本上都取消了,改为现场边安装边学习。而外方派来的安装人员绝大多数是国内的技术人员,这些人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而且是教到哪里是哪里,学习既不系统也不规范,等这些技术人员一旦撤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就要靠自己摸索了。而另一些厂虽然从老设备一下提升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设备,但管理理念没有改变,仍试图用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现代化设备。这种用落后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先进的技术会造成资源和技术的浪费。

  先进的设备必须配置一流管理水平和高素质、高水准人才。企业要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和技能学习、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优势主要资源。但目前企业的现状是留不住人才。

  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行商方式也是造成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他们不能发自内心地真正重视内部管理,而要根据市场需要为我所用,也更相信个人能力会带给企业利润。所以,即使不少企业舍得花大钱引进了高级人才,但在经营决策中还得由老板拍板,出现过多维护个人权威、未能从内心深处尊重人才的现象。试想在融入世贸全球环境中,我们以个人能力去对阵现代强大组织管理体系,即使用再多的资金购置最先进设备也难以获取最佳效益。

  还有一些企业在新设备两年内质量还较稳定。而由于器材更换,换上的器材技术性能与原装不匹配,质量日趋下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问题最大:他们可以花巨资购买设备,却舍不得多一分钱买好器材。即使买了好器材也忽视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对器材的管理制度实质是徒有虚名。当然,国内器材价格确实便宜,但不少并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小厂产品充斥市场,也是影响开好先进设备的软肋。

  实例

  笔者亲眼所见,某企业在建厂时雄心勃勃,一下引进二十几名大学生,安置大学生楼,配备空调与电视。然而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几乎全都流失了,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在其他企业,笔者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即使是专业人才也往往因水土不服现象而快速流失。

  不过,从离开的大学生口中,笔者了解主要还是感到待遇比其他行业低、日后没有多大发展前景而离职。事实上,业内人士都清楚,学纺织专业改行已经不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

  如何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工作?

  掌握四两拨千斤的核心技术

  通过分析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我觉得制约行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依然是行业粗放式经营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长期未能化解。我们不能仅靠先进设备扭转局面,而应把有限外汇用在提高纺织现代化基础的造血功能上,有步骤、有计划推行纺织全自动一体化的技术进程。

  我觉得首先可以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树立一个代表当今世界顶尖技术样板的分厂,以欧洲意大利某厂万锭只用7个人管理为目标,作为纺织全行业学习、研发的标杆与方向。实际上,欧美国家对中国高科技技术封锁是一贯的。据相关资料显示,10年前我国从欧美进口的高科技产品达到16%左右,而近十年仅为7%~8%。尤其是核心部件目前基本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在价格上受制于人。我国的某些基础设备,如工控机、PLC、PCC、编码器、电磁阀、变频器、电子清纱器、交流伺服电机、传感器以及棉纺织器材与配件的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使用寿命上都与国外同类产品有差距。

  在支持技术改革的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政策及市场调控整合棉纺织设备与人才资源,淘汰能耗大、管理水平差、技术人才欠缺的中小型厂家,使企业要重视投资的综合效益。另外要重视基础部件的研究与投入,在引进先进装备同时引进相应配套软件,强调引进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创新设计技术与工具以及数控化、智能化相关硬件与软件。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仅百余人的厂就能生产世界顶级产品的瑞士格拉夫针布享有百年历史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我们要大力扶植中小企业,鼓励、造就、培养各类技术拔尖人才,树立科技创新的氛围,摒弃浮夸、急功近利的科研学风与作风,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市场蛀虫。市场也要尽快建立相应标准规范体系,设立查处干扰生产经营的劣质、仿冒零部件、器材、纺机设备的公证机构,维护上下游企业利益。

  我认为要将买整机的钱省下来,花在基础部件上。如有条件,我们还可在关键器材、元器件等方面加强与国外技术合作。将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从仿制到自我设计,直至创新,研制低能耗、单产水平高、性能可靠、质量上乘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实例

  以细络联为例,如实现技术改造,则可实现以下提高:用工少,仅集体落纱万锭减少12人左右,降低了用工成本压力,如果按人年收入2.5万元计,万锭则可节约30万元左右;效率高,纺机厂能做到锭速高于目前普通细纱机10%~20%左右,市场前景看好,同时节约用电也能达到相应百分比目标要求;消耗低,由于整体设备与器材配置高,可纺制同品种纱降低配棉等级,降低消耗及成本,如按同支数纱降低一个等级,则按现有棉价则每吨纱节约800~1000元左右;质量稳定,高性能摇架与高精密无机械波罗拉的配置使纺纱质量稳定,一致性好,条干CV可控制在2以内,适宜生产高档次纱线条件。如果该企业能够具备条件做品牌产品,那么每吨纱价比普通精梳纱高出3000元左右。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