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谈行业知识产权

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作者:时间:2012.08.20

   今年3月,《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5月,2012年缝制机械行业知识产权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节奏明显加快,一方面说明,在行业科技持续进步的今天,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及应用问题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缝协积极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加大力度引导和推进企业间知识产权成果的交流与合作,减少专利纠纷,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她指出,完善知识产权的环境与制度,不仅要加强舆论引导,更要将知识产权工作置于关乎行业创新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重视。

  知识产权是产业转型关键

  问: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现阶段转型升级有什么重要意义?

  何烨:知识产权工作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已由规模扩张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经济平稳增长期。一方面,原来靠自身成本发展的优势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真正的高端技术我们还未掌握。加快知识产权建设,提高行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有利于推动行业从主要靠拼成本、拼环境、拼资源,向靠拼科技、拼创新、拼人才转变,这对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产权工作置于更高的位置,发挥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这是关系下一步发展成败的关键。

  问:您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随着行业发展环境与阶段的改变,我们跟随模仿、消化吸收之路已走到尽头,行业转型升级的正确途径需从“总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那么知识产权工作在推进行业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烨: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也对现有知识产权发展的环境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让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去,就不应该再依赖低成本、低价的优势,企业需要从更高的起点去创造,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价值。这其中,“模仿跟随”的发展模式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为最重要一环。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行业、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大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国际话语权。因此,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我们要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究开发以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切实改变装备制造业在科研、生产、服务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现状,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要培养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高端技术人才。

  问:从最开始的纯粹模仿,到跟随式创新、自主创新,十余年的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如同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一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绩有目共睹。

  何烨:多年来,行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斐然。以“十一五”期间为例,首先,五年间专利数量大幅增加,累计新增各类专利5538项,占行业已有专利总量的60.5%,较“十五”同期增长了45.1%。

  其次,专利权人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过去的五年,专利权人由“十五”期间内资、台资、日资及欧美缝机企业的百家争鸣,演变为目前的中日争辉。此外,科技创新的含量大幅提升。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到了164项,在创下行业新高的同时还首次超越了日本缝机业。2011年发明专利数量统计中,国内企业在前十位中占据了七席,显示了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2011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进一步优化了行业知识产权机构,原临时性议事机构———行业知识产权工作小组经行业讨论并入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成为行业常设机构,其日常工作由科技委办公室负责。今年,行业还讨论通过了《行业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管理办法》,对行业知识产权发展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创新投入、人才和制度制约行业发展

  问:目前行业知识产权纠纷已从国外企业与国内大企业之间,转向国外企业与中大型国内企业之间和国内企业相互之间。出台《纠纷调解管理办法》也从侧面说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从整体看,知识产权工作都存在哪些难点?

  何烨:难点一直存在,也是桎梏着行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一些“顽疾”。其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不可避免存在风险,有可能导致失败,没有人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在当下企业赢利普遍微薄的状况下,思想上是否有接受失败的准备,有敢于加大投入的魄力,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二,专业人才匮乏。在大部分行业骨干企业中,虽已设置知识产权岗位,但企业知识产权事务基本都由企业技术人员兼任或通过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调解决。熟悉行业技术发展情况,而又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且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高层次人才在行业中依旧十分稀缺。

  其三,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以至于企业不敢、不愿主动创新,难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的客观环境。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