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创新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来源:新华网作者:时间:2014.10.16

导读:近年来,“中国制造”为大而不强所困扰。要摆脱“红海竞争”和“刀片利润”,唯有依靠创新。我国制造业负重前行,已开始向着更高附加值和更强话语权的“中国智造”迈进。
  小小的手机屏幕,能够带来影院大片的视觉冲击;平常的家庭影院,可提供“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研发的液晶面板突破了尺寸、分辨率和能耗等局限,其超高清的面板将在小屏手机、平板设备以及超大彩电领域投入应用,此举或将掀起可视家电的新潮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创新改变生活,更改变制造业发展格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告诉记者,对新型显示技术的抢先布局,让他们领先行业,仅一条生产线的年收入就将超过百亿元。

    近年来,“中国制造”为大而不强所困扰。要摆脱“红海竞争”和“刀片利润”,唯有依靠创新。我国制造业负重前行,已开始向着更高附加值和更强话语权的“中国智造”迈进。

    “中国智造”亮点频现 

    不久前,美国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2014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华为成了新晋榜单品牌,同时也是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2013年,这家公司的净收入达210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并在云服务、超宽带、手机制造、安全解决等多方面跃至世界领先。

    “华为的崛起表明,只有通过创新不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领先世界。”Interbrand创意总监姜川说。

    不止是华为,在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制造业纷纷通过技术、模式等创新,努力突破资金、环境、人工成本制约,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挖掘培育新兴领域,拉近了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差距。

    “同一个船型,我们比别人贵300多万美元,却能多拿订单。”谈起自主研发的“绿色船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董事长胡问鸣不无自豪。

    中船开发出百余型节能环保新船,日均油耗比正在营运的船舶低15%至35%。仅其旗下企业外高桥造船开发的“绿色好旺角型”散货船,去年以来已获56艘订单,占全球同类市场的28%。

    数据印证创新给制造业带来活力。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虽然增速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但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较上年同期仅回落0.1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说,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突破,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

     抓住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体量巨大、相对低端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程艰难,但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大”意味着基础比较厚实,“低”隐含着“后发优势”。

    近日,多达110条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正式公布,其中“工业4.0合作”引人注目。所谓“工业4.0”,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提出‘工业4.0’合作,意味着我国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战略中更快地促进两者的融合。”

    目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特别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既可通过智能化生产让厂商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制造水准,也可以从容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开拓的领域之一。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既是跟上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也是在变革中找寻‘赶超发展’契机。”苏波指出,在经济新常态面前,我们迫切需要用创新为旧技术革命“补课”,以迎接新技术时代,拓展发展新空间。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在意识和紧迫感上,而是体现在如何真正融进产业。比如在服装制造领域,智能制造不是简单地引入软件,而是要利用大数据理念来指导设计,在立体剪裁上引用机械化设备,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革新。

    营造加快创新的有利环境 

    当前,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在制造业中,一些妨碍创新的因素仍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突出。比如在电解铝行业,一些创新性工艺技术取得突破并产生实际效果后,其他企业很快就无成本拿来使用,造成了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意愿不足,这也是加剧产能过剩、导致行业亏损的一个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源自计划经济的科技管理体制等,均是束缚创新的重要因素。

    在企业层面,创新成本高、能力不足的现象不容忽视。虽然一系列减轻企业负担的举措稳步推开,但目前融资、税费、物流等外部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束缚了企业创新的步伐。

    在苏波、胡问鸣等人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大环境。同时,社会也要形成对技术、体制创新的容错的氛围。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