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重硬轻软的思维应该改一改
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时间:2015.03.17
目前,我国的新型纺纱设备已经累积了纺织业和机电制造业几十年的经验,机械设计的优化、配件的更新使得机械速度更快、更稳定,对企业的减少用工也十分明显。以纺纱为例,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设备,纺制平均支数30支的纯棉产品,万锭用人在120~130人,已经很难再减少,否则会影响生产,但新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纺纱设备,万锭用工可以很轻松的减少到50~60人,如果采用的是国外更先进的短流程设备,以同支数同产量相比,可以达到万锭用工20人以下。新型配件的使用对纺织品质量的提升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目前一些配件生产商已经不生产老式设备的配件,使得新旧设备的性能差距更大。
那么先进的纺纱设备是不是解决产量质量的必胜武器呢?可以说,这并不是绝对的。纺纱设备是“硬件”,能否把“硬件”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也要视“软件”的情况而定,棉纺织企业的“软件”则是各种管理和技术。
棉纺织企业的“软件”并不像硬件这么简单直接。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去判明,就是使用相似的机械型号,将实际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产量进行对比,能够很快判断出企业“软件”的水平。一些优秀的纺纱企业,用上世纪90年代的纺织机械,产品生产超乌斯特5%水平的纺纱厂并不少,而用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产品差得不能见人的工厂也有很多,这就是“软件”水平的差距。
我国环锭纺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新型纺纱设备对比老旧设备,进步方面更多的体现在用工的减少和产量的增加。最新型的环锭纺纱设备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相比,产品的产量、质量相差明显,而前文提到的一些优秀的用着老设备的纺纱厂,他们凭借超高的“软件”水平,弥补老设备“硬件”水平的不足,产品质量、产量都能让企业赢利。而某些用着新设备的纺纱厂,“软件”水平较低,致使其拥有的“硬件”水平也大打折扣。道理其实十分显浅,但不少纺织业的投资人被各种乱杂信息花了眼、昏了脑。
但就算是只增加产品产量,也不是简单的把机械设备开快那么简单,需要企业各方的协调和配合。国内一些优秀的纺纱厂,例如无锡一棉、华茂纺织公司等,它们在纺纱设备更新换代后,产品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有业内人士把这全部归结于纺织机械“硬件”的功劳,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初级纺纱企业的投资者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更新换代机械。
先不去考虑数千万元的投资成本何时能够收回,只考虑投资的实际效果能否实现。用老式设备时,纺纱厂的“软件”只能发挥出一半的水平,那么,换了新设备,而不注重“软件”的提升,肯定还是只发挥一半的水平。甚至,如果某些特殊的技术关口没有打通,可能效果还会更差。例如纺纱厂里的皮辊房,如果技术太差,换了新型设备,产品的质量也不会有明显的提升。不可能因为换了与无锡一棉纺织公司一样的设备,其产品的质量、产量就能达到无锡一棉的标准,因为企业的“软件”并没有达到无锡一棉的水平。
“硬件”设施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产量的理论最高值,而“软件”的能力则决定了这些“硬件”设施的水平能发挥出多少。目前,我国大部分棉纺织企业重“硬件”而轻“软件”,在“软件”能力低的情况下,妄想以“硬件”投资解决产品的质量、产量问题,得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硬件”提升,“软件”也要跟得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 庞盛锦
- 倒计时15天!2022宁波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开展在即2022.08.04
- 探访“牛仔之都”-增城新塘2021.01.06
- 5分钟做2000件不同衣服?阿里巴巴服装厂开工了!2020.09.18
- 上半年印染行业经济运行简析:指标显著下降 企业亏损加深2020.08.27
- 疫情“制造”服饰业“低估契机”海澜之家“黑马”气质隐现2020.08.25
- 可弹可染,还抗菌可粘合 氨纶下游市场应用空间正在拓展2020.08.18
- 柯桥宝纺印染打造绿色工厂2020.08.17
- 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纺织企业如何应对外贸和内需市场?2020.08.12
- 国际棉价强势上涨 国内棉价跟涨2020.08.11
- 大厂小厂“两重天” 印纱内销好转致价格提升2020.08.11
- 亏损10倍,“从不打折”安德玛向中国市场低头2020.08.10
- 新年度棉价预计在11000-14000元/吨震荡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