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解析温岭制鞋产业:转型升级 浴火重生

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作者:时间:2014.06.27

导读:今年一季度温岭制鞋企业总产值22.1亿元,地税收入4900万元,增幅6.0%和21.13%。1—5月份,鞋企的地税收入同比增长14.36%,国税收入同比增长25.24%;规上鞋企产值40.24亿元,同比增长8.75%。
      从1.1万家企业降至6053家,下降45%,从业工人减少10.5万人。

      这是截至5月底,温岭市制鞋业的数据对比。这是否表示温岭的支柱产业之一制鞋业走入了低谷?

      事实恰恰相反,今年一季度温岭制鞋企业总产值22.1亿元,地税收入4900万元,增幅6.0%和21.13%。1—5月份,鞋企的地税收入同比增长14.36%,国税收入同比增长25.24%;规上鞋企产值40.24亿元,同比增长8.75%。

     “1·14”之后,温岭制鞋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嬗变:转型谋变,浴火重生。

       整治:打破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角力

       架台机器就开工,租间民房便办厂的“野草式”经营模式,一度让温岭成为民间创业的乐土。

       温岭的鞋业总产值为125亿元,占温岭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9%,也是温岭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横峰街道制鞋企业就有4000家,大多为作坊式、家庭式的,规模较小。而该市上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1万多家企业里面,规模企业也只有237家。

      “低小散”带来的“低端锁定”,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尤其是鞋业,整个产业发展环境差、安全生产隐患多,空有产值、难创利税,创新不足、升级乏力,产业发展始终在价值链低端徘徊。

        今年年初,温岭大东鞋厂一场大火烧痛了世人,也促使温岭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安全生产大整治行动。大火之后第二天,温岭市召开安全大整治万人誓师大会,提出“四必停、四必拆、四追责”铁律。温岭鞋业必须在大火的灰烬中寻找新的出路:1万多家鞋企全部停产,逐家进行审核。集住宿、储存、生产为一体的三合一企业、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全部关停。

        截至6月10日,温岭全市已拆违445.21万平方米,取缔无证照企业6718家,其中无证照鞋企3343家。当地一家鞋厂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一些无证照的鞋厂只在“旺季”开工,并通过短期高价招工、恶意抄袭鞋样创意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大量挤占着市场资源。现在,“市场一下子干净了。”

         正规鞋企的“春天”到来了。今年,台州路友鞋业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次旺季:外贸订单一下子增长了30%。

         公司提前在正月二十开工。企业负责人李兴忠正筹划着招聘工人,再开一条生产线。

         整改,并不仅仅是关停、整顿,更是一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温岭市通过“三改一拆”淘汰、转移了一批低端、高危企业,腾出了208宗拆后的成片土地。

       “有限的资源肯定要服务于优质企业。”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余海波说。在接下来的拆后土地利用上,余海波列出了几个“给地”标准:全市百强企业、持有省级知名商标,再参考其他一些条件。接下来,街道还要扶持一些有潜力的小企业“上规”,并鼓励企业间,甚至产业间实现优化整合,推动制鞋业更上一个台阶。

        温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斌表示,在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陷入角力时,必须猛药去疴,通过实施大整治行动,打破僵局,大整治行动在短期内针对性、爆发式发力,有望改变双方角力状况,使经济迅速摆脱低端拖滞,加快前行。温岭鞋业整治短短四个月,有力扭转了局面,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转型:倒逼之下的转产与设备革命

        城北街道,浙江必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楼厂房里,一条崭新的鞋业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试运行。

        这是必克公司投资700多万元,引进的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将于6月底正式投产。调试工人郝根旺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可以代替60多个工人,提高两倍以上的生产效率。

      “1·14”火灾后,一方面,“我们鼓励企业用‘全自动化数字化多工位制鞋柔性生产线’代替人工操作,一条生产线可减少70%的操作人员。”温岭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副局长江胜介绍。同时选取15家市级重点制鞋企业开展转型升级工作试点。

        另一方面,设备改革也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必克公司老总袁康宁告诉记者,大整治之后,当地制鞋业从业工人减少,人力成本上涨,甚至一度出现“有钱招不到人”的现象,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正通过“机器换人”的手段实现“重生”并迎头赶上。“与其等着其他企业转型,不如先发制人,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新生产线的投入,给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按每个工人年薪4万元来计算,这条流水线一年就节约20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袁康宁告诉记者,一个楼层有450多人,如果全部引入机械化生产,只需200不到的工人,而产能不会降低。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