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中国棉纺织产业特色之路靠创新

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时间:2013.06.18

导读:目前,我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企业不断调整进步,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走特色之路成为必然。

  3 纤维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

  □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李增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纯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纺织产品多样化的追求。同时,“棉花问题”也迫使一些棉纺企业不得不寻找棉化替代品。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应加大化学纤维的创新与应用,与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创立相互促进,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

  化纤在我国纺织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化纤使用量约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的73%。特别是在棉花体制问题、国内外棉花差价巨大已成为纺织工业关注的核心问题的情况下,化学纤维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棉花供应的不足,有效保障了纺织行业运行和市场的稳定。2012年,棉纺行业使用化纤量达到1170万吨,而使用棉花量约为900万吨。

  近两年,化纤行业运行情况整体良好,特别是2010年、2011年,粘胶、涤纶短纤出现了20年难遇的高利润,效益呈现历史较好局面,使得行业内外关注度持续上升,投资热情高涨,各企业规划项目及产能较大。2012年涤纶短纤产能有90余万吨投产,是前几年的总和,同时粘胶短纤也有40余万吨投产。新产能的集中上马必然增加市场供应压力,由于需求低迷,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装置负荷低运行,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2013年涤纶短纤计划有40余万吨投产,产能增速在7%左右;粘胶短纤新增产能也有40余万吨,产能增速在13%左右,产能增速回归合理,同时可充分满足下游需求的增长。

  如今的棉纺市场,纯棉产品已经不再是主流,各种类型的化学纤维,占据了棉纺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纯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纺织产品多样化的追求。一方面,市场流行趋势已经要求棉纺企业主动寻求化纤产品的机遇;另一方面,“棉花问题”也迫使一些棉纺企业不得已去尝试使用化纤。

  当前用于棉纺行业的化纤短纤主要有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再生涤纶短纤。

  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品种,2012年我国产能已经达到329万吨,产量达273.3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19.98%,技术水平、工程化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由于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三废”污染大、原有设备老化,以及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已逐渐停止了粘胶纤维的生产,我国也制定了粘胶行业准入条件。目前全世界粘胶纤维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我国。

  在装备水平上,粘胶短纤维柔性化生产装置日臻成熟,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国产化技术形成年产3万吨、5万吨、6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在降低能源消耗、物耗、减排、“三废”治理、产品质量提高、投资成本降低、运行成本下降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短纤维单线生产装置技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原料采用上,用竹浆和麻浆生产的再生纤维是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成功的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目前,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等多家企业都在研究开发这些产品。以竹浆、麻浆为原料的粘胶长、短纤维已进入工业化生产,目前竹纤维产能5.5万吨左右,“十二五”期间将形成21.5万吨生产能力。生产企业掌握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有天竹、玉竹、云竹、圣麻等产品品牌,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