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回收途径少缺乏技术 废旧纺织品难再利用

来源:亚洲纺织作者:时间:2014.07.11

导读:二手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仍旧比较低端粗放。少量的回收企业多为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个体经营,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难以形成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惯早已一去不返,不少家庭闲置旧衣物爆满,但随着衣物等纺织品捐赠途径的减少,很多旧衣物甚至八九成新只能当垃圾扔掉。记者调查发现岛城二手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仍旧比较低端粗放。少量的回收企业多为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个体经营,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难以形成规模。

  衣服塞不下,捐都捐不出去

  从烟台招远来青做生意的刘女士,一家三代6口人住在崂山区温哥华花园小区一套8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我们家房子本来就很小,现在孩子大了,6口人春夏秋冬的衣服攒到一起,四个衣柜都塞不下,其中大多数衣服两三年都穿不着,送人没人要,特别是夏天的衣服,连收废品的都不要,老人还不舍得扔掉,我经常偷偷带到楼下,扔到垃圾堆里。”刘女士带着记者来到温哥华花园小区西侧一个垃圾场,五颜六色的衣物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

  刘女士无奈地说:“扔掉可惜不扔掉也没接收捐助的地方。”刘女士的无奈绝非个例,市南环卫总公司一名垃圾车驾驶员张师傅对此感触颇深,在他负责垃圾清理的5年时间里,发现旧衣服当做垃圾扔掉的越来越多,这一点在回迁小区和部分租房比较多的小区尤为突出。

  “租房小区搬家比较频繁,基本上搬一次家扔一批。新贵都小区周边那几个垃圾站,经常能捡到很新的衣服,我们有不少年纪大的老同事觉得可惜,能穿的都捡回去自己穿了。”张师傅无奈地说,青岛几个环卫公司都没有专门处理旧衣服的部门,旧衣服只能和日常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送往垃圾处理厂。

  青岛市红十字会物资处一名陈姓工作人员表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捐赠衣物确实得到大力提倡并受到欢迎。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旧衣服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青岛红十字会在几年前就已经停止了旧衣回收活动,虽然不少热心市民都是无偿捐赠旧衣服但红会向其他地方捐赠时,各地对卫生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旧衣服需要清洗消毒,还需要仓储、运输等一大笔费用,目前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青岛市民政局救灾安置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从2008年开始,民政部门就只收八成新以上的衣物,此后也渐渐不再接收。该工作人员还称,政府机构拒收旧衣物,并不只是青岛一个城市,全国各地的红会和民政部门都执行同样的政策,只有少数民间机构还在回收旧衣。

  二手衣服交易,处于灰色地带

  说起废旧纺织品利用,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郑明梅算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她介绍称,2014中国国际纺织原料会议暨产业金融论坛刚闭幕,根据会上公布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年产废旧纺织品平均2000万吨,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每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能节约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种植面积。郑明梅感叹称:“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是一个绝对的富矿,里面大有可为”。

  在中国旧衣服回收网上,记者查询到岛城专门从事旧衣回收的企业共27家,登记在册的全国回收旧衣企业数量有上千家,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是贸易公司,回收来的旧衣经过消毒会进行二次销售,但很多是处于灰色地带。

  城阳区棘洪滩一位从事该行业5年的企业老板牛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出口至不发达地区是目前国内旧衣回收的一个主要经营模式。

  牛先生向记者介绍,以旧衣市场价格最贵的纯棉面料的短袖来计算,国内回收成本每吨在4000~4500元,而普通夏天短袖每吨衣服数量达到1万多件,平均每件衣服的回收成本不超过5毛钱。“进了旧衣市场,品牌什么的根本就一文不值了,无论国际大牌,还是李村大集的地摊货都一律只看面料和新旧程度,一起称重按斤算。

  7月6日上午,记者采访到一名在非洲参与援建的山东泰安小伙子梁阳。梁阳告诉记者:“一条牛仔短裤在当地零售市场上卖10元至15元,普通短袖T恤10元左右,背心8元左右。”而这样的回收和买卖事实上都是在打擦边球,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李升成律师表示:“我国目前对二手衣物的进口以及有偿交易是明令禁止的。”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旧衣服难利用,边角料卖废品

  除了普通市民无处安放的旧衣,在再生利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纺织品是企业生产衣物裁下的边角料。即墨市即发集团是岛城纺织业的龙头企业,即发集团相关负责人粱先生表示,企业在生产衣物的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上万吨的下脚料。青岛各区市密密麻麻遍布着大大小小纺织企业不计其数,裁下来的边角料更是难以计算。

  但即发集团内部并没有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业务,所有的织物加工都是从最原生态的棉花开始,纺纱织布最终做成成品。所以如何处理下脚料,也曾一度成为困扰整个集团甚至整个行业的难题。

  已经在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工作十余年的郑明梅 ,曾经与岛城二十多个纺织服装企业老总一同前往外地,试图学习先进经验,但总是无功而返。她发现,废旧衣服的再利用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未解的难题,唯有下脚料能称得上是“可再生资源”,可惜只有很多小作坊在进行着简单的分类和开花处理,但往往都是规模小 、布局分散,个体经营,且不具备基本的清洁处理能力,卫生、消毒等多方面不达标违法生产,根本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即发集团梁先生介绍说:“早些年我们的下脚料基本上都浪费掉了,后来跟一些中间商签订了合同,他们直接把我们车间里的下脚料以很低的价格当废品买走了,这些废品养活了胶州好几个村的村民。”

  专家

  要想加强利用

  需破技术壁垒

  国内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率不足10% ,但在不少发达国家旧衣物利用已经是一个全民行动。

  7月8日记者采访了日本服装零售业巨头优衣库青岛地区一名店长程先生,他表示 ,该品牌在青岛地区的旧衣回收活动即将展开。程先生说:“优衣库原则上只回收本品牌旗下的旧衣,回收之后经过消毒和翻新等加工,通常会以新衣服的形式无偿捐赠出去,但品牌外的衣服只能作为燃料处理。”事实上早在2011年,包括H&M 在内的多个国际服装品牌,都已经开始了回收旧衣的活动。大约有10%质量好、可穿用、经过消毒处理进入二手市场,另外30%到40%经过处理作为新材料使用,比如用作汽车以及建材的内装材料、地毯衬垫材料、毛绒玩具的填充物、造纸业的原料等,其余的做降解处理。

标签:废旧纺织品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