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从“潜江裁缝”现象看纺服企业内迁之路

来源:第一纺织网作者:时间:2013.06.05

导读:近年来,受到沿海地区土地价格处于高位、水电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断出现的“用工荒”以及纺织服装企业的产业升级,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失去在沿海地区再发展的优势,陆续有一部分工厂开始从沿海地区内迁西部。

        近年来,受到沿海地区土地价格处于高位、水电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断出现的“用工荒”以及纺织服装企业的产业升级,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失去在沿海地区再发展的优势,陆续有一部分工厂开始从沿海地区内迁西部。与此同时,因为超过10万人的纺织服装打工大军和年带回收入超过15亿元而闻名全国的湖北“潜江裁缝”群体,也有一部分开始回乡创业。

       “员工的流向,就是企业流动的方向”,作为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员工的短缺对于所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因此,有一些企业便顺应工人的想法,把工厂搬迁到了“潜江裁缝”的家乡,但另外一部分沿海的纺织服装企业则还存在疑虑,处于观望状态。很大一部分“潜江裁缝”也仍然继续选择外出寻找梦想。 

      快乐并纠结着的纺织服装工人

  提到纺织服装企业内迁的话题,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广大从中西部地区千里迢迢到沿海打工的纺织服装大军。我国近现代的白话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句俗语,叫“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就是专指出门在外不比在家,会时时遇到困难。由此不难看出,大部分的中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是万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到异乡去闯荡、谋生的。

  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一带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建立的一系列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人员去投资建厂。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到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服装企业迅速增多。据了解,1998年深圳一度有纺织服装企业3000多家,成为当地当时最大的产业。而此时,以湖北潜江为例则有约2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双方的优势互补也就促使了大量的“潜江裁缝”其中包括当地原来服装企业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纷纷到沿海地区从事与纺织服装相关的工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一线工人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凭,一般企业也不看重文凭。因为这个行业基本上就是工人学会了即可,由于算工资是采用计件的方式,动作慢的就少拿点,动作快的就多拿点。

        杜式举是四川某县一名外出务工人员,2005年初中肄业之后便跟随家里的亲戚到广东惠州进入一家服装厂打工。此时,他父亲也外出到上海从事泥瓦匠的工作。待到杜式举逐渐成为熟练工之后,他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他父亲每月3000多块收入。

  一年下来,父子俩除去吃喝用度能带回家三四万元钱。六七年时间下来,杜家不但盖起了新房子,杜式举也和邻村的同学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目前让他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父母亲渐老,而自己的小孩才两岁。也就是说再过几年,他和他老婆必须留下一个在家照料。因为,不论是留守的父母还是留守的小孩,都是他们在外打工者内心最大的牵挂。

  实际上,2013年春节回家之后,杜式举就在千方百计地在本地各个纺织服装企业之间询问,他寄希望于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术,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但现实总是比希望更加骨感,辗转跑了无数招聘会之后,他还是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小孩又一次踏上远行的列车。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